【典型病例】 吴某某,30岁,在某医院剖宫产生下第二胎(男活婴)。患者产后7天下床活动后,自觉左下肢疼痛无力并左小腿肿胀。第10天下床活动后,突感胸闷、干咳、呼吸急促、口唇发绀,不能平卧转入湘雅医院。
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120次/分;面色青紫,神情极度烦躁不安。听诊:双肺呼吸音低。
辅助检查:螺旋CT示左肺动脉栓塞。
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
立即予面罩吸氧,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滴注右旋糖酐等一系列抢救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5天后病情好转,返回当地医院治疗。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行剖宫产术很轻松,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有些城市的剖宫产率甚至高达50%以上。尽管目前剖宫产技术很成熟,也比较安全,但与自然分娩相比,仍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麻醉并发症、产后子宫大出血,严重的并发症如羊水栓塞、肺栓塞,甚至可导致猝死。
并发诱因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为血栓。剖宫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可能与以下的诱因有关:
1.高凝状态 孕期由于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抗凝血因子水平下降,纤溶降低,血小板激活增加,从而使得孕期出现高凝状态;而胎盘产生纤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使孕期纤溶系统抑制更为明显,也是发生高凝状态的另一原因。
2. 胎儿因素 怀孕后,胎儿体重的增加对子宫的压迫逐渐加大,盆腔充血,导致静脉血流淤滞。
妊娠时腹腔内压增加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加重静脉血栓形成。
3.机体不适 行剖宫产分娩后,孕妇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术后体温偏高,极易发生感染形成血栓。而术后患者一般活动减少,长期卧床休息者,尤其是肥胖者,更易发生下肢静脉炎和静脉血栓。一旦栓子脱落流入肺循环后可造成动脉栓塞。
如何预防
肺动脉栓塞是剖宫产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凶险、复杂,死亡率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发现肺栓塞的早期征象,如发热咳嗽、胸部压痛、血痰等表现,早诊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1.产后第1周是栓塞多发期,产妇应及早下床,并做适量运动。掌握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的运动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为限度,特别是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医护人员应鼓励、帮助产妇下床活动,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对卧床病人,要按摩下肢、足部,促进血液循环。
2.保持大便通畅,产妇尤需重视,必要时,可采用通便或灌肠等方法,防止用力大便时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栓子脱落。
3.剖宫产术后可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4.剖宫产术后如果出现了一侧下肢肿胀、不适、疼痛,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湿敷或局部理疗,消除炎症,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应尽早实施,它虽不能直接溶解血栓,也可以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或再发。常用的药物是肝素和华法林。建议肝素治疗至少5~7天,同时给予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5天后可改为单独口服华法林。
(实习编辑:简丽妍)
<